玉米锈病

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症状 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、西南一带重要病害。主要侵染叶片,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、苞叶乃至雄花。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,后小疱破裂,散出铁锈色粉状物,即病菌夏孢子;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,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。

      病原 Puccinia sorghi Schw. 称玉米柄锈,属担子菌亚门真菌。夏孢子堆黄褐色。夏孢子浅褐色,椭圆形至亚球状,具细刺。大小24—32×20—28(um),壁厚15—2um,有4个芽孔。冬孢子裸露时黑褐色,椭圆形至棍棒形,大小28—53×13—25(um),端圆,分隔处稍缢缩,柄浅褐色,与孢子等长或略长。性子器生在叶两面。锈孢子器生在叶背,杯形。锈孢子椭圆形至亚球形,大小18—26×13—19(um),具细瘤,寄生在酢浆草上[1]  。据报道PPolysora Unedrw.称多堆柄锈菌,引起南方锈病,主要在台湾和海南岛发生此外Physopella zeae (Mams) Cuminins Ramachar能引起热带型玉米锈病。

     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 我国发生的普通型、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、蔓延,不存在越冬问题。北方则较复杂,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一酐浆草,成为该病初侵染源。田间叶片染病后,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,进行再侵染,蔓延扩展。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。高温多湿或连阴雨、偏施氮肥发病重。烟台14号、农大60号、黄早四、5003不抗病。

       防治方法

(1)选育抗病品种。

(2)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,增施磷钾肥,避免偏施、过施氮肥,提高寄主抗病力。

(3)加强田间管理,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,集中深埋或烧毁,以减少侵染源。

(4)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—2000倍液或40%·硫悬浮剂600倍液、50%硫磺悬浮剂300倍液、30%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、25%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、125%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—5000倍液,隔10天左右1次,连续防治2—3次。

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(common corn rust)、南方锈病(southern corn rust)、热带锈病 (tropic corn rust)及秆锈病(stem corn rust)4种。其中普通锈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区,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,热带锈病主要分布于美洲,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发生报道。我国发生的为普通锈病,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,其他地区虽有分布,但危害较小。玉米锈病多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,一般危害性不大,但在有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上也可严重染病,使叶片提早枯死,造成较重的损失。

病状: 普通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,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。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、淡黄色,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,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,椭圆或长椭圆形,隆起,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,呈黄褐色至红褐色。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,长椭圆形,初埋,后突破表皮呈黑色,长1~ 2毫米,有时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,使叶片提早枯死。